
经过两年的沉淀,中国壁球公开赛拥有了更多的受众和更好的上座率。
从小众走向大众,是不少体育项目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刚刚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不久的壁球,就有这样的“大野心”。
作为一项在欧美体坛被称作“室内运动之王”的竞技体育,它如今想在中国培养出更多壁球人口,而这个野心的起点,正是连续两年登陆上海的中国壁球公开赛。
上个周末,2025中国壁球公开赛在久事体育场馆仙霞网球中心落下帷幕。6天时间,这场赛事不仅见证了埃及选手穆罕默德阿布埃尔加(Mohamed Abouelghar)和阿米娜奥尔菲(Amina Orfi)捧起男女单打的金杯,而且将世界顶级运动员带进了上海的弄堂和商圈,让更多人开始了解甚至是亲身体验壁球的魅力。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久的将来,壁球应该不会再是一个小众项目。”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运动项目管理一部部长王鼎的期待,而这份信心,就来自刚刚完成升级并且正在“破圈”的中国壁球公开赛。

中国壁球公开赛每年都能吸引顶级选手参赛。
赛事全面升级,助力备战奥运
“PSA(职业壁球协会)其实从今年1月份就在跟我们沟通,希望我们赛事直接升到白金赛级别。但是考虑到升级到白金之后,包括奖金和办赛成本都有比较大的增加,我们内部讨论决定,还是一步一步来,先升级到金级。”
当中国壁球公开赛连续第二年在上海举办,这场国际巡回赛的中国分站赛从银级升级到了金级,而在升级背后,赛事项目负责人俞逸清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透露了一些办赛细节,“PSA对我们一直都是非常认可的,所以我们并不急着越级,根据市场的反馈,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够升级到白金或者更高的等级。”
事实上,职业壁球协会敢于在赛事重回上海一年之后就快速升级,也是基于世界顶级参赛选手们对于比赛的评价。连续两年来到上海的穆罕默德艾尔舒巴基虽然这次没有能够完成卫冕,但是他依旧对中国公开赛赞不绝口,“我很喜欢这座城市,每次在这里都度过了很美好的时光,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而且这里的观众和球迷都很热情,主办方也让每一个参赛运动员都感觉很舒服。”

中国壁球公开赛的运行一直受到参赛选手和PSA的管理层高度肯定。
也正因为这种“远超金级”的办赛水平,壁球世界越来越多顶级运动员都愿意来到中国参赛,此次就吸引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48名高水平选手,一场场高端对决也带动了赛事含金量与观赏性的大幅提升。
连日来,国际名将尽展强劲实力、新生“后浪”也释放出无限潜力,而持外卡出战的李海圳、刘子仪、周芃霖、张雨宁四位中国选手也在与世界高手同台竞技的过程中,展现出顽强的斗志和韧劲,为国家队备战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积累下宝贵的实战经验。
李海圳坦言,虽然自己的水平和世界级选手之间还有差距,但这项家门口的赛事能让自己更快成长。哪怕是把比赛时间尽量拉长、不让对手随便得分,也是很大的收获。
“这次来参加公开赛的4名中国运动员,都是备战洛杉矶奥运会的主力。”王鼎表示,能在家门口让中国运动员参与国际比赛,对于备战奥运大有裨益,“从去年这项赛事回归到将举国体制叠加到这个项目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中国运动员水平的大幅提升。”

李海圳连续两年参加中国壁球公开赛,他坦言受益匪浅。
走出球馆,走进弄堂和商圈
在赛场上,赛事的升级给中国运动员带来了更多经验积累上的成长和突破;而在赛场之下,赛事主办方的创新尝试也让壁球在受众群体上有了新的突破,壁球运动的热潮正在冲破“玻璃盒子”,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据俞逸清介绍,开赛前,这场壁球公开赛的城市体验活动“击拍活力,潮动长宁”就在虹桥南丰城率先亮相。通过壁球文化展示、主题打卡装置、Mini壁球场体验等现场互动,让更多人充分了解这项新兴运动。
而在比赛期间,赛事方也聚焦体育发展的“源头活水”,开展大师面对面、球员见面会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场地,让他们走出学校、踏进球场,亲身感受这项运动的无穷魅力,更是凭借一线选手们的言传身教,在孩子们的心里播撒下了热爱的种子。体教融合,是中国体育圈一直在追求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中国壁球公开赛如今也给出了他们的一种全新尝试。

赛事靠“文旅商体展”联动,扩大了上海的壁球版图。
此外,2025中国壁球公开赛也和同期开赛的上海市壁球挑战赛暨“徐家汇万体杯”长三角壁球公开赛进行了深度联动,职业壁球选手将国际大赛的风采带到大众身边,瞬间点燃了长三角壁球爱好者的参与热情。
同样在参赛之余,来自法国的男单5号种子维克托克鲁安(Victor Crouin)还漫步申城街头、深入长宁的大街小巷,辗转静谧高雅的“右行艺术空间”和活力四射的“上生新所”,在体验非遗茶艺、领略各色建筑之间触摸上海的文化肌理,感受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
另一方面,通过“票根经济”的叠加效应,本次赛事也悄然带动了赛场周边餐饮、住宿、文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购票观众凭票根可在长宁多个商圈享受专属优惠,单次观赛体验无形中被转换为了多场景消费之旅,既增加了体育赛事的“烟火气”,也带旺了街区商圈的“人气”,让“流量”真正变成“留量”。

中国壁球公开赛已经拥有了不少自己的周边产品。
从小众走向大众,这场赛事是起点
当中国壁球公开赛的“文旅商体展”联动带来更多关注和参与,壁球运动在中国也就迈出了从小众走向大众的第一步。
其实在去年的中国壁球公开赛结束之后,王鼎就提到了这项国际赛事在中国的引领作用,彼时,他就表示,“中国壁球公开赛回归,也是在完善竞赛体系,同时我们的全国锦标赛、冠军赛、巡回赛、系列赛等等都会逐步完善,也可以给所有参与者、爱好者和专业的运动员提供完整的赛事平台和展示机会。”
而在今年,壁球虽然没有能够进入全运的比赛序列,但贯穿全年的赛事体系已经逐渐成形,“2023年的时候,全国的壁球比赛只有3场,但到了2025年,我们已经有20多场比赛,其中包括群众的、青少年的和成年的,还有职业赛和俱乐部赛。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学校类的赛事也在举行,也就是说整个赛事层级的分布,包括从低到高的衔接,我们把它做起来了。”
谈到赛事体系的建立,王鼎还特意强调了上海在其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上海的壁球俱乐部既有优质的条件也有理想的办赛环境,更重要的是,上海的青少年壁球群体正在蓬勃发展,培养出了浓厚的壁球氛围。
“过去五六年里,上海的壁球人口应该是全国第一,目前上海有规模的青少年壁球俱乐部就至少有七八家,而且每个年龄梯队的后备人才都至少有一两百人。”作为此次中国壁球公开赛的官方解说,壁球国家级裁判代会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这场国际赛事的带动下,壁球运动在上海正在全方位发展,“除了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据我们初步统计,壁球场地也越来越多,目前不完全统计就有150片场地左右。”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数据,到2030年,中国可能将拥有超过1000片壁球场地,将大大增加运动爱好者参与的可能性。
而王鼎也给出了一个全国的壁球发展图景,按照他所掌握的数据,在2024年底,中国已经有500多片壁球场地,而且每年的增长可以达到100片场地左右,“按照这个数据计算,到了2030年的时间节点,国内的场地可以到达1000片,对此我们还是很乐观的。”
之所以会强调场地的数量,也是因为壁球是一项需要特殊场地的运动,而且壁球场对于地板和四面的玻璃都有很高的要求。
“过去,中国并没有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官方认可的壁球场的厂商,但是现在我们中国已经拥有了一家得到所有认证资格的厂商。”王鼎透露,借助中国制造业的能力、物流水平和整个供应链,中国在壁球场的制造上如今甚至拥有了国外不具备的优势,“所以我们也准备在壁球场的制造上进一步强化,包括鞋服和球拍,我们希望未来能把壁球的整个产业链做成世界顶级。”
事实上,壁球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还算是小众运动,但如今,当壁球成为奥运项目,当中国壁球公开赛在上海扎根,中国壁球确实具备了从小众变成大众的“软硬件”条件,就如王鼎所期待的,“中国壁球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信心满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