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争,沸沸扬扬。
罗永浩一直是流量的高手,对舆论嗅觉非常灵敏,这一次他也精准的抓住了消费者的舆论诉求。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舆论诉求。
现在这么多消费者在说,我想要进一家没有预制菜的餐馆,这个诉求的另一种表达就是,消费者说,我想有知情权,知道一家餐馆到底用没用预制菜。
一个事,消费者一直在呼吁,舆论呼声如此强烈,似乎意味着背后巨大的需求。按照市场的供需规律,谁满足了消费者的这个需求,生意一定会很好,不就发财了吗 ? 但为什么没人做这件事?行业、市场始终没响应?
那是因为市场知道,消费者只是在呼吁,这个需求是伪需求。或者更精准的说,这只是一个舆论诉求,而非真实的市场需求。
舆论和真实市场行为是不一样的。没有舆论说,我要花 60 块钱去买一个塑料人偶,但现实是这个需求非常大,泡泡玛特抓住了这个需求,获得了成功。
餐饮行业的有经验的从业,对市场的感知更精准。他们知道,虽然舆论强烈,但整体上看,消费没有真实的支付意愿,只是觉得自己有支付意愿。甚至消费者未必真的想知道,一家餐馆到底用了预制菜没有。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大张旗鼓的承诺没有预制菜。
首先,舆论诉求的标准,其实非常高。
虽然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中央厨房等方式,并不算预制菜,但消费者心目中的非预制菜,那是从菜市场买最基本的食材,食材进厨房,然后端出最终成品。现在各种形式的预处置,已经广泛进入了餐饮行业。如果有餐饮品牌,承诺没有预制菜,而又达不到消费者心目中的这个标准,就会被质疑欺诈。
其次,餐饮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行业,在这种行业中,任何新技术带了的成本降低,都会迅速的回馈消费。比如,自动化技术,降低了汽车的制造成本,但汽车厂家并不能因此获得更高的利润,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汽车价格的历史性下降。
中国新能源汽车,因为规模效应不断扩大,成本也一直在降,但新能源厂家,并没因为成本下降获得更高的利润,而是进入了价格战,将降低的成本,回馈了消费者。
很多人觉得,餐厅价格已经不便宜了,所以不应该有预制菜。但是,实际情况是,餐饮业采用预制菜,降低成本,然后,将这个这个节约下来的成本,用来降低价格。消费者看到的价格,已经是广泛采用预制菜后的价格了。现在餐饮艰难,利润不高,很多餐饮商家倒闭,餐饮行业并没有因为预制菜获得一个超额的利润。
那么,反过来说,有了预制菜,把价格拉低到这个程度,很多人都觉得不便宜了,那么,还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进一家完全没有预制菜的餐厅吗 ?
一家餐厅,如果按照消费者的标准,去杜绝预制菜,就需要更大厨房,更多的人手。在寸土寸金的商场中,更大的厨房面积意味着更大成本。甚至有些商场规定不能使用明火,杜绝预制菜就需要去租更贵的临街铺面。
中午时候有 5 桌点鸡汤,就需要 6 点开始上班,占用一两个炉子,熬制鸡汤。这就意味着,一个非预制菜的鸡汤,算上面积和人工成本,可能和一个预制菜的海鲜成本是一样的。
那么,同样人均 300 元,一家是号称杜绝了预制菜,环境、菜品都差一些,而另一家采用预制菜,采用中央厨房,成本投向环境和菜品,环境更高档、菜品更好。这两家餐厅,谁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市场知道这个事,做不了,谁做谁就成为下一家钟薛高。舆论强烈,那是因为舆论是不要钱的。
或者有人想说,我只是想知情而已,有预制菜可以,但必须标明。罗永浩也是说,希望强制标明。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知情权,只能给市场添堵,给消费者自己添堵,不会有任何积极的作用。
不妨来设想一下,男女朋友约会,商务招待,要上档次,那么就得去标明杜绝预制菜的餐厅。但正如前面说的,同样预算,去没有预制菜的餐厅,环境、菜品一定会更差。
浪漫的烛光没有了,大龙虾没有了,茅台没有了,全部换做了熬制 5 小时的鸡汤,炖了 3 小时的牛肉,亲手剥了 2 个小时的蚕豆,大家其实都不高兴。但如果去了有预制菜的餐厅,门口硕大的字 " 本店采用预制菜 ",大家也膈应。而这种膈应,除了让消费者不高兴,餐饮行业也会遭到巨大的打击。
其实,对预制菜的真实类比,最好的例子是有机菜。所有的消费者都反对农药和化肥,市场也出现了有机食品满足这个需求。但是,有机食品的市场,一直非常小。这就是舆论诉求和市场需求的区别。
如果在这一点上要求知情权,要求餐厅标明 " 本店使用的菜使用了农药和化肥 ",除了带了膈应之外,并不能改变行业状况,因为有机菜要贵很多。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市场其实是反向提供知情权的。简单的说,消费者真的想知道,有这个需求,愿意为之付费,所以,市场中就有明确标识的有机菜。而没有标明的,则默认采用了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普通菜。
预制菜的知情权也是类似的,市场给出的知情权方式,就是默认所有的餐饮,都会采用预制菜,大家都心照不宣,避免了膈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管是农药和化肥,还是预制菜中央厨房,只要合规,就并不意味着在安全上有任何妥协。
消费者是试图回到自己想象中的中餐,母亲在厨房劳作,烟火缭绕,这就是所谓的锅气。所有的青春记忆,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再构和美化。其实,中国人几十年前的这种状态,并不见得更安全,只是那时的人们对食品安全没有太多感知。
要想在现代安全意识的前提下,复刻这种小农餐饮的记忆,注定是非常昂贵的。消费者并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达到这个层次。甚至发达国家,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消费者评估一个菜的价格,是否划算,是和菜场买菜比。但在外面吃一锅鸡汤,各种成本中,鸡本身的成本占比不大,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反而会更大。劳动力价格上涨,很大程度是基于心理预期的,惯性很大,但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预算又收紧了。成本在上升,价格又上不去,市场交易规模就会变差。
某种程度上,预制菜、中央厨房的出现,极大的对冲了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得餐饮业能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去适应消费者的预算收紧,进而保持市场规模。所以,在这个时候,用一个舆论中的的伪需求,去煽起情绪,激起消费者对餐饮业的不信任,导致市场规模收缩,是不负责任的,对消费者、对餐饮业,都没有好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