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首场新闻发布活动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提到,教育部以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中的“老大难”问题,部署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
试点经验如何突破现有体制性障碍,从而实现大规模推广?教育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确保试点成果不仅停留在局部创新,而是能真正推动系统性变革?
发布活动上,栾宗涛在回答澎湃新闻上述问题时表示,将从顶层破局、标杆引领、评估驱动、共享协同等四个方面发力,推动这次改革试点从局部创新向系统变革转变。
栾宗涛介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重点聚焦快速响应、分类建设、存量优化、内涵更新、多元评价等5个方面 21项具体试点任务,支持有意愿、有基础的地方和高校“揭榜挂帅”,探索可行性经验和可复制模式。目前,已有18个省份、97所高校报送了 290份试点任务书。试点单位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突破意义的改革措施,如:天津、广东等地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领域,探索重大攻关任务驱动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模式;复旦大学等高校积极探索“‘博士+硕士’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北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下,统筹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两类试点,一体化布局研究生、本科和高职三个学段。
“当前,试点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初步探索了一批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如何提升改革的整体效果,确实是推进工作的关键问题。”栾宗涛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主要从顶层破局、标杆引领、评估驱动、共享协同等四个方面发力,推动这次改革试点从局部创新向系统变革转变。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破解政策难点堵点。试点推进中,教育部通过问题收集、集中会诊、制度破题这个闭环,系统梳理高校反映的工作障碍,联合多部门推动政策优化,强化政策系统供给,为改革提供全面政策支撑。
二是注重标杆引领,建立示范辐射网络。从试点单位中,遴选一批改革成效突出的标杆单位,建立1+N的推广机制,以省、区为单位,形成若干区域联盟,推动区域内的高校同步改、一起改,通过标杆高校的示范效应,破解观望心态,推动典型经验、典型做法单点突破,向同类院校辐射延伸。
三是强化评估激励,将试点成效作为“双一流”成效评价、学位授权审核等评估评价的重要考察方面。以此,将改革压力转换为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试点成效。
四是搭建全国交流平台,促进成熟经验共享。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跨区域、跨类型高校经验互鉴。适时组织线下专题研讨会,共享经验、共研问题、共创方案,推动高校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该方案提出,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组;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创新目录管理机制,缩短调整周期,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激励引导机制,统筹招生计划、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