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闰然
编辑 | 宝珠
视觉 | 顾芗
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把空调销量推得噌噌往上涨。但细究下去,热闹背后藏着冷意,销量往上冲,空调行业均价却在往下掉。
价格战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三十年来,这甚至都是空调行业的日常。毕竟,天再热,消费者掏钱时也得掂量掂量钱包。在需求被高温点燃的当口,谁能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把价格压得更低,谁就能多抢一口饭吃。
格力在董明珠的带领下,依然在与行业中的不良现象作斗争;此前海尔周云杰火爆出圈后,自家的各类产品包括空调在内等官方账号集体应援,重构了与用户的对话方式;一向低调内敛的美的方洪波也在近期罕见露面回应了与小米的竞争。
头部品牌纷纷亮剑,奥克斯也来搅动行业——董明珠的 " 死对头 " 奥克斯又冲资本市场了。作为最早打响空调行业低价战的品牌,奥克斯曾经靠着低价策略,在空调市场里取得过辉煌成绩。
奥克斯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扩大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形象,是奥克斯接下来想走的路。但这一切的背后,有野心,也有焦虑。
上市梦
近日,奥克斯这家号称 " 全球第五大空调供应商 " 的企业,二次向港交所递了招股书。要知道,奥克斯创始人郑坚江的上市梦,已经做了整整十年。
2015 年,奥克斯想闯 A 股,被拦在了门外,2016 年曲线登陆新三板,屁股还没坐热就摘牌了。2018 年,奥斯克卷土重来,启动 A 股上市辅导,好不容易在 2023 年 6 月辅导完成,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上市。
如今,奥克斯又把目标瞄准了港交所,可谓执着。对于放弃 A 股转投港股这波操作,奥克斯在招股书中表示是因为监管环境变化,A 股上市时间表变得不确定,而港股能更好地契合公司发展战略,比如吸引国际投资者,提升融资能力等。
这话直白点说就是:A 股等不起也耗不起了,港股门槛相对松点。但国际投资者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资本市场的水,可比空调里的水深多了。
那么,奥克斯这几年的业绩到底咋样,给了它这么折腾的底气?
翻开招股书一看,2022 年到 2024 年,奥克斯的收入从 195 亿涨到 298 亿,三年涨了 52.8%。净利润更猛,从 14.4 亿飙到 29.1 亿,三年直接翻倍,增长 102%。
2022 年到 2024 年,奥克斯的收入从 195 亿涨到 298 亿
这增长速度,放在空调行业里,确实能吹一阵子。而这业绩增长的背后,海外市场堪称 " 功臣 "。2022 年到 2024 年,奥克斯海外收入分别为 83.9 亿、104.1 亿、146.8 亿,几乎贡献了近半的收入。到了 2025 年一季度,海外市场依旧强势,在总营收中占比飙升到 57%。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资料显示,按 2024 年空调销量计算,奥克斯排名中国第四,市场份额为 7.3%,仅次于格力、美的、海尔。不过,奥克斯与龙头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2024 年按销量划分的中国前五大空调公司,奥克斯排名中国第四,市场份额为 7.3%
去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 4090.84 亿元,其中,光智能家居这块收入为 2695.32 亿元,还比前年多涨了 9.41%。格力也不含糊,1891.64 亿的营收里,消费电器(空调加生活电器)占了 1485.60 亿,差不多是总收入的 78.54%。
2024 年奥克斯研发投入为 7.10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 2.4%。而同期美的集团研发投入 162.33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 3.99%;格力电器研发投入 69.04 亿元,占比 3.77%。
这差距,就好比奥克斯还在骑自行车,人家已经开上跑车了,而它的价格优势还正遭遇美的、海尔副牌的围剿。
早在 1994 年,奥克斯的创始人郑坚江就看上了空调市场。当时空调还是个奢侈品,郑坚江眼馋这块肥肉,拉着家美国公司合资搞了宁波 AUX 电器,名字听着还挺洋气。
郑坚江 1961 年出生于宁波一个贫困家庭,初中毕业他就开始闯荡社会,修五金搞汽修。25 岁那年,他接了个烂摊子——负债 20 万的钟表零件厂,这就是奥克斯的前身。郑坚江也靠这一次逆风翻盘,积攒了人生第一桶金。
奥克斯的创始人郑坚江 /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奥克斯刚开始是没啥浪花,毕竟当时空调江湖的大哥是春兰的陶建幸。
这陶建幸也是个狠人,1985 年接了个净资产 465 万的破产小厂,愣是一门心思搞空调研发,填补了国产空白。上世纪 90 年代,春兰空调直接 " 封神 ",1994 年销量突破百万台,那叫一个风光。正是奥克斯创立这一年,春兰股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但郑坚江显然不想当陪衬。1999 年奥克斯开始自己说了算后,2001 年直接甩出王炸——价格战," 比进口货便宜 60%,比国产货便宜 30%"。奥克斯当时还请了米卢代言,买空调送签名足球,搞得球迷排着队抢,营销玩得很溜。
想想看,新玩家一进场就砍价 30%,那些走高端路线的老炮们瞬间懵了——这哪是来竞争的,这是来砸场子的。
2002 年更狠,奥克斯直接甩出《空调成本白皮书》,把行业底裤都扒了:1.5 匹冷暖空调成本才 1800 元,然后接着降价。这下全行业炸了锅——卖得比奥克斯贵?你黑;卖得比他还便宜?你假。
奥克斯《空调制造成本白皮书》显示,以 1.5 匹空调为例,奥克斯仅卖 1880 元,其中包括生产成本 1378 元,销售费用 370 元,商家利润 80 元和厂家利润 52 元
郑坚江 " 价格屠夫 " 的名号就此坐实,同行骂他 " 扰乱市场 ",但架不住人家销量疯涨。与此同时,春兰从 2003 年开始断崖式下跌,市占率从 40% 跌到 3%,速度比坐滑梯还快,当然了也跟春兰当时的多元化布局失败有关。
更绝的是奥克斯的线上布局,2010 年奥克斯就跟京东苏宁勾搭上了,那时候其他大厂还在线下慢悠悠喝茶。就靠性价比死磕,奥克斯硬生生在线上杀出条血路,在当时也算是空调界的小米了——别人看不起线上渠道,它就把这里当成主战场,专捡漏那些大厂看不上的市场。
不过风水轮流转,现在的奥克斯有点尴尬。行业龙头们也学乖了,线上产品价格跟奥克斯持平甚至更低,小米空调的竞争力也很强,当年的成本优势和渠道红利,现在基本没了。
说到底,郑坚江这一路就是靠 " 敢 " 和 " 狠 ",用价格战把行业搅成一锅粥,自己趁机爬上桌。但江湖规矩就是这样,你能用的招,别人迟早也会。
格力和奥克斯这对冤家,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结下的梁子,可谓空调圈里的 " 世仇连续剧 ",每一集都透着股火药味。
二者战争的火苗,早在 2015 年就被点燃了。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奥克斯之间的部分诉讼纠纷 / 图源:企查查
那年,格力直接把奥克斯拽到了法庭上,理由简单粗暴:侵犯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格力的诉求也很明确——奥克斯必须立刻收手,还得掏出真金白银赔偿损失。结果没什么悬念,格力赢了。法院一拍板,奥克斯乖乖赔了 230 万。
2017 年刚开年,格力就带着一股子 " 新仇旧恨一起算 " 的狠劲,又把奥克斯摁到了被告席上。这次的理由更直接—— " 重复恶意侵权 "。格力的诉求也比上次猛得多:不仅要奥克斯立刻停售所有沾边的产品,还得掏出 4000 万赔偿款。
结果还是没悬念,格力再次胜诉。这 4000 万赔偿一出来,直接刷新了当时家电行业知识产权侵权的判赔纪录,给了奥克斯一记重锤。
奥克斯也同样以专利侵权为由多次起诉格力电器。2018 年 12 月,奥克斯公司自东芝开利购买一项压缩机专利,也就是购买了即将失效的国外专利,并以该专利为权利基础,起诉格力。一轮又一轮的起诉,让这场专利之争逐步升级。
真正让奥克斯被架在火上烤的,还是 2019 年 6 月 10 日董明珠那波神操作。这位铁娘子直接在格力官微上实名举报奥克斯卖不合格产品,这一手 " 公开处刑 " 直接把奥克斯钉在了热搜榜上。
除了专利战,奥克斯最让董明珠恨得牙痒痒的,还有它的 " 挖人术 "。根据公开报道,从 2010 年开始,奥克斯就跟格力的人才库较上了劲,挖走 300 多个研发、质检的核心骨干,格力仿佛成了它的 " 人才培训基地 "。
说白了,这俩的恩怨,早就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从产品骂到人品,从法庭闹到公开场合。只要家电圈还在卷,这出戏估计还得接着演。
董明珠炮轰奥克斯
根据中怡康 2025 年上半年的监测数据,国内空调市场份额,美的、格力、海尔三巨头占据主导地位。但中间也出现了一些波动,海尔一度反超格力跃居第二。
小米线上渠道表现也很突出。今年 5 月末的时候,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表态,小米空调今年目标中国前三,从来就不担心价格战。
如果大家经常关注空调市场的新闻,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各家的宣传数据维度五花八门。格力一度被誉为 " 空调一哥 ",美的也通过数据证明自己是全球销量第一,海信空调在新风赛道占有率全网第一,海尔共享空调市场第一,而奥克斯是空调 " 大众市场 " 国内第一。
令人唏嘘的是,昔日空调霸主春兰去年空调仅卖 1.9 万台,这一销量在全行业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空调市场的战争不会结束,也不断会有新的挑战者出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