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龙龙说财
资本市场早已嗅到风声:这场谈判已秘密进行近一年,交易若达成,将是疫情后美元基金在中国消费领域最大并购案。
从吴京代言广告刷屏全国,到烧烤摊玻璃瓶碰撞的“国民碰杯声”,年入30亿的大窑,正站在“卖身”外资与坚守国货的十字路口。
“不予置评”——美国私募巨头KKR,拟收购国产汽水大窑85%股权,消息引爆网络时,大窑官方用这四个字挡回了所有追问。
大窑被推上风口浪尖始于2025年6月
美国私募股权机构KKR被曝拟收购一家中国饮料公司85%股权,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收购目标正是内蒙古大窑饮品。
面对追问,大窑的回应始终是“不予置评”或“不方便评论”,与2023年底坚决否认可口可乐收购时的斩钉截铁形成鲜明对比。
资本市场的嗅觉更为敏锐
KKR素有“华尔街收购之王”称号,管理资产超6600亿美元,在中国曾投资、Moody美瞳等消费品牌。
其收购逻辑清晰:用资本撬动高增长赛道头部企业,通过供应链和管理赋能换取长期回报。
对大窑而言,这已是2025年第二次资本传闻。
年初赴港IPO募资5亿美元的消息刚被否认,如今收购传闻再起,折射出区域品牌全国化扩张的资金饥渴。
饮料界逆袭教科书
前身是1983年呼和浩特濒临倒闭的八一饮料厂,2006年更名大窑食品厂时,仍是偏居一隅的“草原雪碧”。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与营销公司华与华合作推出“大汽水,喝大窑”魔性口号,次年签约吴京代言,央视广告与地铁、电梯屏全面轰炸,仅2022年广告就覆盖5.52亿人次。
营销只是表象
大窑真正的杀手锏是“餐饮渠道+极致性价比”组合拳。
避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垄断的商超,主攻中小餐馆,用520ml玻璃瓶装仅售5元的策略撕开市场。
经销商透露,一瓶大窑进价约3元,餐馆售价6-10元,利润空间远超可乐。
而北冰洋等竞品同等容量售价高达15元,大窑的单位毫升价格仅为对手1/3。
凭借“让利终端”策略,大窑迅速攻占百万家餐饮店,85%销售额来自烧烤摊、拉面馆的碰杯场景。
渠道数据印证了野蛮生长:经销商超千家,终端网点百万余个,31个省市全覆盖;七大生产基地从内蒙古辐射至山东、安徽,2023年营收突破30亿元,2024年预计冲击50亿。
在北方大排档,“无大窑不开席”已成消费暗号。
光鲜数据背后,暗礁已浮现
首当其冲的是“玻璃瓶困境”,运输半径仅500公里,导致南方市场渗透缓慢。
福建沙县店主直言“南方基本看不到大窑”,不仅因本地饮料竞争激烈,更因南北方口味差异:南方消费者偏爱凉茶而非碳酸饮料。
即便在西南地区,火锅店月销仅10箱,自助餐厅因滞销放弃进货。
产品单一化,如悬顶之剑
尽管推出无糖茶、植物蛋白饮料等新品,餐饮店主反馈“最好卖的只有经典款大窑嘉宾”。
而竞品加速包抄:伊利推出奶啤攻占餐桌,用“买十箱送冰柜”政策争夺大排档,元气森林以“卖不掉全款退货”承诺撬动经销商。
健康争议同样发酵
黑猫投诉 平台频现玻璃瓶爆炸案例,配料表中的阿斯巴甜、甜蜜素被“成分党”质疑,社交平台上“六块钱不如买NFC果汁”的吐槽折射消费者价值重估。
当Z世代用健康标尺衡量饮品,大窑“高糖怀旧饮料”的标签愈发刺眼。
资本层面的博弈同样微妙
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创始人王庆东通过上海蒙清公司控制大窑80%股权,个人持股比例达68.87%。
绝对控制权下,2023年他对外宣称“从未计划被外资控股”的宣言言犹在耳。
但重资产扩张正消耗现金流:陕西工厂投资12.6亿,山东基地耗资更甚,七大生产基地建设需持续输血。
行业分析师点破残酷现实:“汽水赛道增长见顶,一级市场资本冷淡,大窑背后的钱可能撑不了太久。”
而KKR的诱惑显而易见,资金注入可解产能之渴,供应链管理经验能突破物流瓶颈,国际化资源或助南方破局。
相比可口可乐可能“雪藏品牌”的操作,私募基金通常保留原团队经营自主权。
市场用脚投票的迹象已然显现
小红书用户晒出餐馆大窑涨价至10元的照片,河北店主计算单瓶利润不及啤酒:“大窑通常一人一瓶,啤酒却能卖一桌。”
当蜜雪冰城4元柠檬水、农夫山泉5元茶围攻平价市场,大窑的性价比护城河正在塌陷。
收购传闻发酵期间,大窑悄然上线三款新品:益生元果汁汽水、白桦树汁汽水和瓶装无糖茶。
玻璃瓶身印着“SINCE 1983”字样,强调着41年国货基因。
#图文打卡计划#
举报/反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